书包书库

书包书库>1444,拜占庭再起 > 第394章 唤起十字军(第1页)

第394章 唤起十字军(第1页)

第394章唤起“十字军”

美好而短促的春季转眼即过,1478年的夏季匆匆而来,炙热的阳光扫清了料峭的春寒,也让土地变得板结而干旱。

在贫瘠而荒凉的波斯大地上,乌宗哈桑的死亡带来了混乱与不安,率先登上宝座的哈利勒王子没能如他的父亲那般将国家稳定下来,这位志大才疏的穆斯林君主一上位便对自己的众多兄弟伸出毒手,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

然而,哈利勒的妄想没能实现,几个不太重要的异母兄弟倒是被他杀死或监禁,势力最庞大的雅各布和马哈茂德却成功逃出了大不里士,前者被不少人认为是最像乌宗哈桑的天选继承人,后者则是乌宗哈桑与特拉比松公主的儿子,拥有科穆宁家族和巴列奥略家族的血脉。

当然,对于马哈茂德王子来说,这种血脉不是什么荣耀的象征,反倒成为了不少穆斯林首领诟病的理由,他的势力比异母兄弟雅各布弱小很多,在权力角逐中基本没什么胜利的希望。

白羊王朝的内乱为东罗马帝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成群结队的土库曼大军再也不会出现在安纳托利亚的战场上了,残存下来的突厥国家恰似摇摇欲坠的树叶,即将迎接一波接一波的狂风骤雨。

1478年4月2日,东罗马帝国三路大军开始进攻,北路军团四万余人从尼西亚出发,目标安卡拉城,统帅为大将军贡萨洛·德·科尔多瓦,南路军团六万余人从希拉波利斯出发,目标科尼亚城,统帅为参谋总管梅赫梅特,高加索军团则由共治皇帝查士丁尼率领,包括五千余名哥萨克骑兵,三千余名切尔克斯卫队和一支来自圣安德鲁骑士团的援军。

早在很久之前,东罗马帝国就根据安纳托利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制定了收复计划,主张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先沿海后内陆,先从基督徒社群保存较好的地方开始收复,再依托这些据点逐步深入穆斯林占主导的内陆高原。

与此同时,帝国海军的各支舰队也运行了起来,黑海舰队主要负责向北路军团提供粮草补给,东地中海舰队则还需承担登陆任务,为陆军攻城提供舰炮支援。

安纳托利亚高原由北边的本都山脉与南边的托罗斯山脉包围而成,在地图上呈现出一个粗略的椭圆形,北部沿海低地极为狭小,但南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安纳托利亚靠近地中海的南部海岸历来都是人口稠密之地,山脉与海洋包围出了两片面积较大的肥沃平原,分别是以安塔利亚为中心的潘菲利亚平原和以阿达纳为中心的奇里乞亚平原,前者曾是东罗马帝国的海军军港,后者则更是连接安纳托利亚和黎凡特的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这两座平原三面环山,重要隘口从古罗马时期便设有常备工事,可以有效防御陆地上的进攻,守军能够以少量兵力拖住数倍于己的大军。

然而,内陆上的关隘挡不住跨海而来的敌军,南部沿海的平原低地为海军陆战队提供了绝佳的登陆机会,几条从此入海的河流更是使海洋国家能够把海军霸权向内陆投射,貌似坚不可摧的防线,实际上却很难对东罗马帝国造成太大威胁。

目前,曾经在意大利进行过一番历练的外籍军团第一拉丁海军陆战团已经乘船抵达罗德岛,由乔万尼·朱斯蒂尼亚尼建立的海军直辖陆战队也在塞浦路斯岛枕戈待旦,上百艘东罗马战舰游弋在安纳托利亚以南的地中海上,随时准备对这两座平原发起致命一击。

截止到1478年,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远超安纳托利亚穆斯林,他们在数量,素质和武器装备上均要落后于时代,曾经的那个能够横压欧洲人的奥斯曼帝国早就不存在了,哪怕是巴耶济德二世重整起来的奥斯曼苏丹国也完全没有当年的勇武,已经变成了一个十分普通的突厥游牧联盟。

在正面战场上,突厥穆斯林很难击败东罗马军队,他们的游击战和袭扰战的确能够在内陆战场上取得上风,但局部战争的胜利难以扭转整体战局——我的军队无穷无尽,你的精锐却在时刻减少。

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收复安纳托利亚最大的困难在于人口的缺乏,这片半岛历来都是东罗马帝国人口最多的一片地区,在很久以前便养活了八百万的人口,在当前时代养活一千万人绰绰有余。

然而,东罗马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登记人口仅有不到两百万,连沿海地区都还没有填满,大片大片的村庄和农田都被荒废了下来,变成了粗放式的大农庄和大牧场,即使这样还依然留有空余。

至于三个行省曾经的突厥穆斯林,哪怕在如此高压的强制皈依政策和如此优渥的公民待遇下,愿意皈依东正教的也仅有大概五分之一,大量人口要么被捕为奴,要么遭到屠杀,要么一路东逃,留下一片狼藉。

为了推动东进运动的持续进行,东罗马帝国移民局开足马力,招引欧洲流民,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为引,诱导包括罗斯人,瓦拉几亚人,摩尔达维亚人,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在内的基督教移民进入东罗马帝国,他们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与东罗马公民相差不大,在这个民族概念尚未成型的时代,大概需要三代人便能被基本同化。

对于拉丁人的态度,帝国政府已经有定论了,他们过去对东罗马帝国的欺压全被推给了威尼斯人和法兰西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第四次十字军的主要参与者就是他们了。

至于拉丁殖民时代的另一个商业共和国热那亚,他们算是东罗马末期最好的盟友,几个热那亚大家族用泼洒在狄奥多西城头的鲜血换取了帝国公民的尊重和谅解,热那亚平民也因为皇帝的血缘关系而倾向于成为东罗马移民。

至于文明层次更低的埃律西昂土著和新色雷斯混血土著,这些东正教徒以帝国公民的身份待上十年,基本上便足以融入主流社会了。

罗马帝国向来不看肤色与人种,地中海人的肤色本来就比北方蛮子深很多,古典时期的埃塞俄比亚基督徒和努比亚基督徒也能在帝国境内得到公正的对待,身份认同更多是建立在文化,宗教与政治参与感上。

在偏居欧洲西北角的英伦三岛上,夏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温带海洋性的气候为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降水和温和的四季,但同时也带来了常年的阴雨云雾,一个美好的晴天是很难得的。

英格兰中南部的乡村土路上,一名贵族青年骑着牡马缓缓而行,大河潺潺,风车旋转,绵羊啃食着青草,美丽的乡村画卷展露眼前。

他的目标是一座位于山坡上的城堡,城堡不算雄伟,但依然大气而典雅。

跨过护城河上的木桥,门口的卫兵将闸门打开,青年贵族面无表情地走进城堡,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侍从。

这里是位于英格兰王国白金汉郡的斯塔福德家族城堡,属于白金汉公爵亨利·斯塔福德,英格兰王国最尊贵的几个大贵族之一。

“白金汉公爵”也许是英格兰王国最年轻的公爵头衔了,起始于1444年,第一代白金汉公爵汉弗莱·斯塔福德是王室的远亲,在玫瑰战争中是坚定的兰开斯特党,为自己的君主效忠一生,直到战死。

兰开斯特王朝覆灭后,新上位的约克家族对这些“前朝余孽”进行了严厉的打压,年轻的亨利·斯塔福德直到几年前才因为与勃艮第大公国谈判的功劳而重新被册封为白金汉公爵,算是没有让斯塔福德家族彻底沉寂下去。

所谓谈判,实际上就是技术引进,英格兰人向勃艮第公爵要了一些铸炮匠和制枪师,作为英王爱德华四世向法王路易十一发起攻击的报酬之一。

当然,爱德华四世也并未完全遵守约定,只是带着军队去加莱港耀武扬威了一圈,便直接与路易十一签署协约,骗来了一笔不菲的岁币。

尽管如此,斯塔福德家族还是被排挤出了核心权力圈,没能在伦敦得到什么有价值的官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