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必要的需求我们会给你,而且我们要求是独立的生产线生产。”
“行,就这么定了。”
林远一口答应了下来。
本来单开一条生产线的投资是很高的,基本都是百亿起步。
但林远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这巨大的魄力让在场一众老总都有些诧异。
“诸位不要这么看我,我也是没办法。”
“单开一条生产线确实贵,百亿可能都打不住,但真正贵的是流片啊。”
接着林远就给他们讲了一下目前行业里的情况。
45纳米制程的芯片,在流片时单次成本就大几百万,按照面积来算,每平方毫米就高达11万左右。
到了28纳米制程,每平方毫米的流片成本上升到了23万。
目前星海未来集团已经就14nm制程的星光1号进行过多次流片测试,其中失败了3次。
每次失败损失接近4亿。
也就是说仅仅是流片失败3次,集团就损失了12亿。
别说赚钱,现在A股里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都没有12亿。
“现在14纳米制程的流片成本,已经到了每平方毫米148万左右了。”
“如果不把所有军工芯片并线生产,那成本迟早上天,到时候我们扛得住你们也扛不住的。”
“毕竟我们成本上涨,你们的采购价也得上涨,不仅要承担我们的损失,还得承担我们的利润。”
林远说的很诚恳。
“林总,你们现在的流片成本已经到了每平方毫米150万了?”
王总有些瞠目结舌,这个成本飚的太恐怖了。
林远颔首:“对,但这是必然的结果。”
“你们为了追求稳定是没错,但是不可能永远用45纳米制程的芯片。”
“总不能为了稳定不要先进性吧。”
“未来的装备一定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芯片制程规格必须提上去。”
“这次就我们发布的星光1、2、3号而言,你们都可以选,但我推荐星光1号。”
“14纳米的已经够你们用了,你们不妨采购一批试试,不行再换回28纳米的,反正45纳米的我是真不推荐了。”
“老毛子是没这个条件,不得不用45纳米的芯片。”
“现在咱们有这个条件了,你们要还是用45纳米的,我就觉得没意义了。”
王总扭头看向场上众人:“诸位同僚,怎么说?”
“试试吧,上头推荐我们过来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对,14纳米就14纳米吧,不行再换回去。”
“各个研究所现在都在提高指标,咱们供应的硬件跟不上肯定不行,整吧。”
“就这么找吧,金乌都上了,他们自己都敢用,我们的也差不到哪去。”
场上其他几人虽然说的内容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差不多。
能让他们这么有底气的自然不是数据,而是实际已经上天的金乌。
为了保证先进性和稳定性,星海未来半导体从成立之初拿到生产线后就一直在忙着这事。
哪怕投产半年多了,也一直隐而不发,就是为了提高稳定性为上金乌做准备。
好在现在随着金乌陆续交付了3架,测试数据源源不断的反馈回来,林远才终于放心。
众人拿到的测试数据也是脱敏后的内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