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基础,朱樉还特意拉拢了一些重要的地方豪强和商人。
这些人掌控着大量的资源,是北境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一次私下的晚宴上,朱樉邀请了北境最有影响力的几位商人和地方豪强,包括富商赵贯、张海和地方豪强刘诚、吴远等人。
“诸位都是北境的栋梁,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朱樉举杯致辞,“我今日邀请各位前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建议,如何进一步发展北境经济,改善百姓生活。”
富商赵贯首先发言:“殿下,北境最缺的就是安全保障。常年的战乱让商队难以正常通行,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说得对。”
朱樉点头道,“所以我已经下令在主要商道上设立驿站和护卫队,保障商队安全。此外,我还计划在边境地区设立更多的商市,促进边贸发展。”
地方豪强刘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殿下,除了安全,水利灌溉也是北境的大问题。每年春旱秋涝,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我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朱樉回应道,“已经拨款兴建水利工程,但仅凭官方力量远远不够。我希望诸位也能投入资金和人力,共同参与水利建设。朝廷会给予相应的回报,如减免赋税、授予官职等。”
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
在朱樉的政策激励下,北境的水利建设迅速开展起来。
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遍布各地,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此外,朱樉还特别关注军事人才的培养。
他在宣府镇建立了一所军事学堂,专门培训年轻的军官。
这所学堂不仅教授传统的兵法和战术,还引入了一些新的作战理念,如协同作战、分进合击等。
“殿下,军事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已经完成训练,表现非常出色。”
负责学堂的老将刘坚报告道。
朱樉亲自出席了学员的结业仪式,并为表现最优秀的十名学员颁发了特制的佩刀,作为嘉奖。
“你们是北境军队的未来。”
朱樉对这些年轻军官说道,“希望你们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水平。大明的边防,未来就要靠你们来守护了。”
这些举措使得朱樉在北境的地位更加稳固。
军队对他忠心耿耿,百姓对他拥戴有加,地方势力对他支持有力。
然而,就在朱樉巩固北境基础的同时,京城的危机却在不断加深。
一天深夜,一位疲惫不堪的信使匆匆赶到宣府镇,带来了一个震惊的消息:太子朱标病重,命在旦夕!
“什么?大哥病重?”
朱樉闻讯大惊,立即命人将信使带到自己的书房。
信使跪地禀报:“殿下,太子殿下突然病情加重,太医们束手无策。太子殿下的心腹杨士奇暗中派属下前来通报,希望殿下能有所准备。”
朱樉连忙追问:“父皇知道此事吗?他有何反应?”
“陛下已经知晓,日夜守在太子榻前,十分悲痛。”
信使回答道,“朝中大臣也都急得团团转,尤其是支持削藩的那一派,深怕太子有什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