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书库

书包书库>重回八零养女儿 > 第118章(第1页)

第118章(第1页)

小哥只好噔噔噔地跑去后厨,没一会儿抱着一盆米饭出来了,还拿了一罐酱出来。

这时候老板和龚义军已经互相交换了姓名了,路老板问道“龚同志,我们也不绕弯子,你带来的肉我们很满意,你们合作社是怎么卖的?”

龚义军整个人都激动了,今天这半天终于把肉卖出去了,“路老板,我们的香肠腊肉是统一定价的,腊肉是9块钱,香肠10块钱一斤,到时候我们会找人把肉运过来,你们就直接在店里等着就行了。你们这边打算定多少呢?”

路老板看着自己儿子框框干饭,笑了笑,“价格确实不便宜,但是东西也确实是好东西,我可以订,但是我有个但求,那就是在这里,你们只能卖给我一家饭店。”

龚义军皱眉,“路老板,你们是想把这个菜变成你们独有的菜色,我能理解,但是我只卖给你们的话,你们的量太少了,我们村里是不会同意的。”

小路这时候抽空说了一句,“龚大哥,你就放心吧,我们家在市里有五家店呢,这只是其中一家,还是最小的一家,你的货卖给我们,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的。”

龚义军没想到自己还能遇到这种好事儿,“真的吗?那路老板你打算订多少?我们合作社要求下订单的话要支付一成的定金,不知道您这边有没有问题?”

路老板点头,“这个给定金是没问题的,但是我怎么确定你说的话是真的?”

龚义军报出村里的电话,“路老板,这是我们村里的电话,你可以打电话问我们支书,我是我们村的人,不会有假的。”

路老板查了这个电话,确实是真的,又电话问了村里是不是有龚义军这么个人在给合作社找客户,得到确定消息后,路老板才跟龚义军签了一个简单的单子,写明路老板下了一千斤腊肉,一千斤香肠的订单,并且已经给了一成的定金,他们合作社必须要在半个月之后完成所有货物的交付,到时候会把尾款一起付了。

龚义军拿出自己包里剩的腊肉和香肠,他这次出门一共就带了20斤,路上卖了十几斤,还试吃了一些,包里可能也就两三斤,他全部送给路老板了,就当是感谢他下了这么大的订单。

根据自己老妈说的,一斤有五毛钱的提成,那两千斤就是100块了,就这么几天,他赚了100块钱了,谁能信啊?

龚义军拒绝路老板吃饭的建议,赶紧回到下车的地方等龚勇义,一见到他就马上把这件事跟他分享了,当下就邀请龚勇义去吃饭,必须要庆祝他签下的第一笔大单子。

不过吃饭之前,他还是先给村里打电话,告诉村里要制作这一批订单,对方要求半个月后交货。刘支书知道这件事之后,高兴得晚上多吃了一碗米饭,他们合作社总算是有了可以干销售的人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刘支书借鉴龚义军成功的经验,在展销会上的人员安排上他做了调整,原定的人员不变,但是要增加一个做饭好吃的人,其实最好是周锡珍同志,但是人家去外面过年还没回来呢,于是他把自己老婆叫上了。

展销会当天,虽然他们报名晚,位置不太好,但是刘支书弄了罐气,支了个灶,让自己媳妇在那里现场炒菜,自家带来的蒜苗,现场切菜切肉开炒,蒜苗炒腊肉的味道飘出去老远,很多人顺着味道就过来了。

刘支书主持大局,让龚义军他们端着盘子邀请大家试吃,顺便再夸夸自己的产品,反正要让人家下单,但是不能明着说让人下单,要是不知道这个分寸怎么把握,那就只夸就行了。

整个展销会就他们的摊位最热闹,不管是腊肉还是香肠,都是炒了一盘又一盘,切了一盘又一盘,不夸张的说,今天吃了的人里面有80%的人都下了订单,一行人嘴巴都快咧到耳后根了。

第一天结束,细算下来,龚家村接到了六千斤的订单,一行人在省城住下,刘支书打电话回村,把具体的订单传回去,让他们跟着就开始采购猪肉,然后加工出来。

本来之前龚义军带回来的订单就还在做,现在又接了几千斤的订单,村里已经有些负荷不了了,但是让刘支书眼睁睁看着有钱不赚那也是不可能的,有钱不赚那不是脑袋有问题吗?这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啊。

第185章合作社发钱

第二天,有了第一天的事情,很多展销会的台位都支灶炒菜,刘支书倒也没生气,百花齐放才是春嘛,而且他们又不是竞争关系,根本没有相同的产品可以打架。

只有他们一家做腊肉,这也是他们第一天就收到那么多订单的原因,他们没有竞品。正当龚家村一行人忙活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已经上报纸了,作为省城主办的展销会,第一天来了报社采访报道。

只不过他们昨天

太忙了,并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记者拍了几组他们的照片,又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就走了,当天回去就把这“在展销会上第一个炒菜的第一人”给报道了出去,并且介绍清楚是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在卖产品,作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优秀案例,被报社报道了。

但是龚家村一行人忙得热火朝天,对于此事并不知情,还是有客户看了报纸之后特意找过来,跟刘支书他们说起,他们才知道的。刘支书恍然,他就说怎么今天这么多人来就问是不是龚家村的,他还以为是昨天的客户介绍的呢,原来是看了报纸来的。

后天几天,龚家村每天都能接到源源不断的订单,一行人是越干越有劲儿,每个人都干得红光满面的,几天下来,龚家村的人接订单都接了三万斤了,交货日期已经排到了四个月后。

这么多的订单,刘支书也挺愁,他上哪去找那么多猪肉啊?

于是展销会一结束,他让大家先回去,他要去找猪肉,前面的订单已经把周边几个村子的猪都给买完了,他准备在省城看看有没有养猪场,有的话,他就跟养猪场签个订单。

结果省城是有养猪场,但是大批量长成的猪都在年前卖出去了,过年前是卖猪的最佳时机,所以现在圈里并没有可以出栏的猪。

刘支书想尽了办法,足足花了半个月在省城、周边县城都去找了,最后才勉强买够订单需要的猪肉,这几天猪肉没买够,他愁得饭都吃不下,人肉眼可见地脸颊凹了进去。、

好在他跑的地方够多,一个地方凑一点,总算是把肉给凑齐了。这事儿也给他一个警醒,有完整的生产供应体系是多么重要,回去就开会,让所有人今年都多养猪,每户都必须养三户以上。还有合作社的养猪数量也不够,得多增加一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