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张光年都愣住了,《人民文学》复刊以来,上面表过的稿子不少,精彩也比比皆是。
但从来就没有一篇小说,能够像《伤痕》一样,如此迅地引轰动的效应来。
“海子呢?海子在编辑部么?他写的《伤痕》太好了,我们要见海子。”
“编辑同志们,写出这篇《伤痕》的作者海子,和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一代人》的大诗人海子,真的是同一个人么?”
“《人民文学》的编辑们,你们的眼光真的是太好了。这篇《伤痕》写得太棒了,我看着太感动了,真想当面见见海子呢!”
“我可以给海子写信么?请你们编辑部将海子的通信地址给我吧?我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和海子说。”
……
和诗歌的短小精悍不同,一篇《伤痕》,大几千字,里面所能描述和阐述的内容,让读者们对海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文笔真好,他写出来的故事,怎么就会如此的真实和动人呢?
感受着围在编辑部门口的这些狂热读者们,主编张光年也只能赶紧呼吁他们冷静下来,说道
“大家不要激动!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写《伤痕》的海子,和大诗人海子,就是同一个人。
海子用他朴实无华的笔触,写出了这么一个充满着时代伤痕的故事。
不仅是得到了我们编辑部所有编辑的一致认可,甚至连巴金巴老和钱钟书钱老,都对这篇《伤痕》赞赏有加。
不过,大家也不要太盲目追捧。这就是一篇小说而已,作者海子本人肯定也不希望生活受到打扰。
大家想要给海子写信,可以先寄到我们编辑部来,我们会选择一些给海子寄过去的。”
与《诗刊》不同,《人民文学》这边还从来没有处理过如此热烈的读者回应呢!
而这些读者们知道作者海子和大诗人海子,是同一个人之后,就更是兴奋不已起来了。
因为他们当中不少人,本身都是海子诗歌的爱好者。
见编辑部这里,得不到海子的通讯地址什么的,他们这些读者们也没有马上散去,反而就在编辑部门前,开始互相交谈和讨论了起来。
他们谈论海子的诗歌,推崇《伤痕》里的悲剧式结局。
而恰好这一幕,就被闻风赶来的《人民日报》记者一个快门给拍了下来。
毕竟,这已经算得上文学界现象级的轰动事件了。
海子的一篇《伤痕》,彻底的从诗歌转型到了小说创作,并且可以说是刚出道就到巅峰,得到了巴老和钱老这样的泰斗的认可,简直是全国文人作家们,梦寐以求的成就了。
……
而此时,还是那个小院落,慵懒的郭老正躺在椅子上晒着太阳。
弟子李文和急匆匆的拿着一本最新的《人民文学》闯了进来,喊道:“郭老师!郭老师!海子又出新作了。”
“嗯?”
原本在假寐的郭老,也是立刻瞪开了眼睛,从摇椅上坐了起来,腰背挺得绷直。
“快!文和啊!拿给我看看……”
郭老伸出手去,接到的却不是料想当中的《诗刊》,反而是一本《人民文学》。
“怎么回事?不是《诗刊》么?你刚刚喊的,不是海子出新作的么?”
郭老一阵迷糊问道。
“是海子的新作,只不过,不是诗作,而是一篇叫《伤痕》的小说。您老快看看,写得真的很不错。”
李文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一脸憨厚地说道。
“小说?海子好好的诗歌不写,竟然跑去写小说。他这个年纪,正是写诗的时候,写什么小说呀!”
一听到是海子写的小说,郭老就有点失望。
不过,还是翻开了目录,现海子写的《伤痕》就在第一篇,立马就又提起了兴趣来。
毕竟,《人民文学》那些编辑们的水平和眼光,他是很清楚的。
能够放在每一期第一篇的文章,是一定要由主编张光年点头才行的,必然是有点东西的。